农职风采

农职风采

首页 / 农职风采 / 正文

“耕读志远·阅享新春”读书笔记分享(二)

发布日期:2025-04-02    来源:     点击:

2025年春节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市委农工委组织的“耕读志远·阅享新春”书香迎新年读书活动。全体党员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好书投票,阅读乡村振兴好书并报送读书心得15篇。为进一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书香校园建设,现将我校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进行分享,希望通过阅读与分享,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知识滋养心灵。

读《宝水》有感

刘洁

在我校“弘扬三大基因 共谱农职新篇”首届校园文化周活动里邂逅了《宝水》,带着好奇与憧憬的心情我开始了阅读。读《宝水》让人心很平静,作家乔叶用细腻的笔触,从千头万绪的极小事入笔,在无数“扯云话”的家长里短中描绘了乡村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

“阅读经典让人收获丰厚的精神滋养,要贴着乡村的骨骼生长,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坚持下去”,乔叶作家的话让身为农职人的我备受感动,书中描述的丰富的乡村文化,触动我们应有目标的将农业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厚植学生爱农情怀和责任感;书中反映乡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醒我们有责任结合乡村实际需求,教育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担当自信的,真正符合乡村振兴需求发展的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于大地间绽放芳华,在奋斗中书写担当

读《大地芳华》有感

江琦珍

读完《大地芳华》,李素环的形象让我久久难忘。她那句质朴无华的“种地我是认真的”仿佛带着千钧之力,道出了她对土地的深情和对农业事业的执着。她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新路径,带领村民实现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转变。

书中“新农人”的故事也让我深受触动。在李素环的带动下,众多青年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作为一名心系“三农”工作的农职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更要引导他们树立爱农兴农的理想信念,鼓励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我相信,只要我们都怀揣乡土情,勇担使命,定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问道乡村振兴》读书笔记

吴小苏

细读中国贫困问题研究专家刘奇一书《问道乡村振兴》,了解了中国乡村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留住乡愁、粮食安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七个方面问题,清晰了中国乡村从“运而不动”到“振而即兴”的百年发展史,明白了农业职业院校肩负的责任。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振兴即民族振兴”的思想潮流开始,2017年10月党中央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农业职业院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党育有用之人、为国育有用之才;必须落实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驾马车”,建设乡村,乘势而为,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人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读《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有感

郭玲

读苏秉琦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深感其学术价值重大。这部著作以先生六十余载考古实践为基石,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开辟新径。

书中“两个怪圈”反思,突破传统“中原中心”观念桎梏,引导学界重新审视文明起源的多元路径。“满天星斗”说将新石器遗址划分为六大区系,充分彰显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三部曲”与“三模式”对国家起源的阐述,系统呈现不同文明在国家形成进程中的多样模式,深化了我们对早期国家发展规律的认知。

苏先生注重考古学与多学科融合,推动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其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的严谨态度,为我树立了典范。阅读此书,不仅增强了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更提升了学术素养。今后,我将秉持苏先生的治学精神,深入钻研,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这本书将我多年看到过的珍贵文物串成历史线索,让历史更值得回味,真是意外惊喜。

读《江村经济》有感

周迪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这句名言,照亮了无数人对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憧憬。身为社会工作专业出身,曾拜读过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当时就觉得费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着深刻的洞察与思索。时至今日,我已在农业院校辅导员岗位工作七个年头,此刻,翻开费孝通先生这部《江村经济》,更感宿命感与现实意义。费先生带领我踏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与历史底蕴的乡村世界,书中所展现的乡村图景,与我作为农业院校工作者产生了强烈共鸣,在我探索育人实践与乡村振兴融合的道路上,燃起了一盏明灯。我们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努力培养更多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的世界》读后感

石亚星

袁隆平院士曾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蒂固,枝粗果硕。”每一个学生,都如同刚刚播下的种子,他们带着各自的特质与梦想走进校园,等待着破土而出,迎接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为这些种子提供肥沃土壤、充足养分和适宜环境的重任,助力他们成为“好种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在培育学生成为 “好种子” 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要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我们要以爱为基,以知识为养,以品德为光,用心培育每一粒种子,期待他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也将在这充满希望的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行,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华章。

读《宝水》有感

冯梦珂

乡村振兴从不是单方面的拯救,而是双向的文化反哺,

作为农业职业院校的一名老师,我们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不仅要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更要在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共融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引领向前。《宝水》这部小说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灵魂的回归。尽管最后乔叶没有给出答案,却用文字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一粒疑问:当我们将故土制成琥珀戴在颈间,是否也把自己变成了文明的游魂?或许答案就藏在老人偷偷养在阳台泡沫箱的韭菜里——它们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哪怕根系早已触不到真正的土壤,但文化传承从未停滞,它只是换了副容器继续生长。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作品,同我一起感受乡村发展的魅力与希望。

【24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