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市委农工委组织的“耕读志远·阅享新春”书香迎新年读书活动。全体党员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好书投票,阅读乡村振兴好书并报送读书心得15篇。为进一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书香校园建设,现将我校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进行分享,希望通过阅读与分享,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知识滋养心灵。

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体会
徐世旺
我最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内容,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考。要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就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重点工作发力,加快发展,破解乡村治理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要重视党建引领。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党建作为引领发展、推进基层治理的“牛鼻子”,深入实施“党建+乡村振兴”“党建+阵地建设”,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工作中。二要重视村民自治(自治、法制、德治“三治融合”)。“农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要不断健全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发挥村规民约自律规范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三要重视发展产业(产业振兴:农业三产)。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读《宝水》有感
杨林林
《宝水》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以河南省焦作市大南坡村为原型的宝水村,在新时代背景下由传统型乡村向文旅特色型乡村转型的故事。
《宝水》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河南焦作人而言,可读性极强。书中“又景着你的大侄女呢?”的“景”:有喜欢、宠爱、炫耀、抬举之意。小时候,得了个新鲜玩意儿,总要在小伙伴面前“景一景”(炫耀一番);后来有了孩子,母亲看到孩子就会说“真景人”(招人喜欢)。
《宝水》这本书满溢着温情与乡土气息,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感触更深,也会对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国家的蓬勃发展,产生更为深厚的情感。希望孩子们都能传承那份质朴与上进,成长为有根、有劲、满怀希望的青年。

厚植三农情怀,砥砺奋进谱写新篇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读书心得
马宝娟
近期,本人阅读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结合本职工作,认真领会内涵,获益匪浅。
一、提高站位,忠诚担当,肩负新时代使命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争做勇于担当使命责任的农业工作奋进者。
二、提升能力,锚定目标,蓄力储能谋发展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提升廉洁履职意识,为履行岗位职责提供坚实保障。加强调研和学习,谋划发展新路径,保障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三、严格履职,踔厉奋发,完成学校重点工作
切实当好学校“大管家”,努力破解难题,充分发挥资产、资金、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助力学校建设都市农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高等职业院校,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读《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有感
乌兰
近日,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这本书如明灯,照亮了我在农业职业教育路上的前行方向。
总书记以大历史观审视“三农”问题,阐明了其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基础地位。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且要装中国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确保将来能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今后我将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为指引,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人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乡土叙事中探寻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读乔叶《宝水》有感
卞秋华
《宝水》是一部深刻描绘中国乡村变迁和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生活的作品,通过主人公地青萍的视角,重现了乡村的真实风貌,描画了太行山深处宝水村的转型和村民的生活状态,不仅是对乡土文化的深情书写,更是对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记录。《宝水》用文学的方式揭示了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建设,更需要精神层面的重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和理解当代中国乡村变迁的新窗口。
作为农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责任。《宝水》的故事指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技术和管理人才,还需要深谙乡村文化并热爱乡村的文化传承者。让我们携手努力,寻找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文化赋能,共同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宝水》读书心得
高倩
《宝水》通过女主人公青萍的经历,讲述了位于河南的一个小山村——宝水村的故事。地青萍因失眠困扰提前退休,来到宝水村休养,并帮助朋友老原经营民宿,逐渐发展旅游业,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描绘了乡村生活,更有关于人性、文化和时代的深刻反思。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人们在面对变革时的迷茫与坚持。在阅读中更能获得深刻感悟和启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要像村民们一样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应该忘记那些默默付出、坚守初心的人们,并将其融入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坚强和自信地继续前行。

《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读后感
廉佳林
翻开《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就像踏入了一片满是故事的乡土。李约热老师用文字表现了对于扶贫工作的思考、理解、期盼,以及爱。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与乡村朋友们的生活图景,是一本朴实动人的当代中国乡村扶贫攻坚的纪实文学。
《八度屯》开篇小节中从初到乡村时村民对于扶贫书记干部不信任、疏离的感觉,到后来李作家最终与村民之间的隔阂开始消解,融入村民、成为朋友。在被大都市青年内卷焦虑所折磨的时代情绪里,是很难得使人平静使人温暖的好作品。故事里的人生动鲜活,不能说是令人难过或是同情或是悲悯,更准确地来说,是令人易于共情,这对太多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怀有各种各样先入为主刻板印象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启蒙”。作者能够将他们的生活世界以这样的方式展现出来,非常非常了不起,文笔也相当有功力,字里行间有一股微妙但温热的文学韵律,具有细微但绵长的感染力。
【250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