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老校友忆母校、谈感悟
《 农民日报 》( 2018年09月26日 08 版)
记者 芦晓春
悠悠一甲子,孜孜六十年。今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迎来建院60周年,各届校友重返母校,追忆时光,同话往事,展望未来。近日,记者采访了该院部分在农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老校友,听他们讲述各自过往和取得的成就,感悟他们爱农为农的情怀。
1965年毕业于农机化专业的洪兴华告诉记者,入学时正赶上3年困难时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优良校风深深扎根在每个同学的心中,也是激励他一生的重要精神财富。毕业后他被下放河北承德滦平县拖拉机站,一去就是7年。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仍然刻苦钻研技术,编著了3本技术书籍,取得两项重要科技成果。1973年他调入中科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直到退休。在此期间,他承担了中科院胡萝卜深加工重大项目,使我国胡萝卜工业化高效提取和功能研究跨入国际前列。他还代表中科院出色完成了运动医学国家奥运攻关科研项目,有效解决了运动性腹泻腹痛问题,获得科技部“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表彰。
1961年毕业于农学专业的李增高,是我国糯稻育种研究的一位重量级科研人员。他育成了“京糯1号”“京糯3号”两个糯稻新品种,填补了北京地区糯稻种植空白,并推广到全国20多个地区。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期间,他育成的糯稻8号,具有耐肥抗倒、高产优质的特点,荣获“世界华人优秀重大学术成果”。他还对“京西稻”进行了专项研究,如今他已成为“京西稻”的传承人,守护着北京这块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0年他被编入《世界名人录》,2011年入选《中国人才辞典》。
与李增高同年同专业毕业的于大源,自毕业至退休,在农林系统的最基层辛勤耕耘了40年。他在海淀区农林局从一名助理技术员干起,几十年如一日,直至担任主管局长。工作期间,他多次受到区、市、国家的表彰奖励。1979年,他发表的《营养钵育苗造林技术》一文,获北京市科技一等奖。1992年,荣获全国首届绿化奖章。1996年,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奖章”,至今享受“国家劳动模范津贴”。
73岁的吴绍宇1965年毕业于农学专业,他从事种子育种和管理工作40年,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种子管理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他推广的玉米品种“农大108”解决了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凭此,他在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誉,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0年来,他共获得部、市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9项,发表论文16篇,成为我国玉米育种界的领路人之一。
回望自己取得的成就,老校友们纷纷表示:“成绩都是母校培养的结果,是母校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提及这一代农职院的年轻学生,老校友们感叹:“虽然我们起步是一个农校的中专生,但我们照样成为了国家一流的科技人才。”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农职院的年轻人要自强自信,相信自己也能通过一番作为,为国家‘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文地址: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8-09/26/nw.D110000nmrb_20180926_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