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慧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小菊花”撬动乡村振兴“大经济”
近期,为落实北京市科协科技社团服务中心“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要求,推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北京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单位与房山区农技协签订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合作协议》走深走实,在北京农技协和房山区科协共同邀请下,中国科协、中国农技协、北京市科协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农技协、房山农技协、台湾素玄科技公司、荟鲜时代(北京)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来到房山区琉璃河镇周庄村北京慧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现场指导,专家把脉,深入了解村庄实际情况、种植中存在的困惑和瓶颈,针对合作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食用菊花生长的气候,结合市场规律提出灾后生产恢复发展建议。
今年“23·7”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8月24日,北京市科协和房山区科协、房山区农技协共同举办了2023年房山区乡村振兴工作站科技服务供需对接会。来自北京农技协、北京农学会、北京蔬菜学会等单位的10家学协会与房山区10家农村经营主体重点围绕灾后生产恢复签订了供需对接服务意向,学协会将为合作社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民技能培训等科技服务,其中北京慧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农技协签订了对接意向。此后,经过大量前期工作,北京农技协已经在种苗补种、菊花代茶饮等方面与合作社开展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座谈会召开前,专家一行首先来到国家级示范社北京慧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的日光温室参观,了解“23·7”特大暴雨灾害合作社受灾和恢复重建情况,参观补种后的食用菊花长势和产业运营情况。随后召开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会进行深入的交流指导。
会上合作社总经理王雷介绍了传帮带合作社理事长王诗慧、合作社销售总监吴晗两代新农人种植食用菊花进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带动社员和农户致富的奋斗历程。经过十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有有15个品种,其中有8个是自有品种,年出售优质种苗近50万株,是北京地区食用菊品种最全的种苗繁育基地。经过多年反复试验,食用菊采摘季可长达8个月,亩产可达近千斤,年产量36吨;慧田食用菊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通过了绿色认证和GAP认证,菊花产业链初步形成;注册了“慧田菊花宴”和“秋霜璃畔”商标,菊花饺子、菊花酒、菊花茶等菊花衍生产品陆续上市。合作社始终坚持求特色发展、强技术支撑、保产品品质、富社员生活的目标,积极服务全国各地的农户种植食用菊花,推广食用菊花新品种种植。结合周边资源发展特色美丽乡村旅游,不断拓展产业链条,一个产业带活一方村民、一片菊花带动一方经济,让小小的食用菊花开出“致富花” 铺就美丽乡村“致富路”。
会上,王雷理事长还介绍了“23·7”特大洪水的受灾情况,合作社130栋大棚全部进水,所有温室均在生产中,食用菊花和蔬菜全部被洪水损毁。灾情发生后,合作社全力以赴做好自救与救灾工作,快速推进合作社蔬菜复产工作,确保社员正常生活,同时积极指导社员进行清理淤泥、棚室消毒、病虫防控等工作,并为参与蔬菜种植的社员送去急需的农药、种子、肥料,尽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受水灾所有的种苗几乎绝种的情况下,合作社从曾经帮扶过的湖北、云南、河南、贵州的农民合作社,采购了成品食用菊花及时移栽,保证了经营菊花宴的社员有花可用。
北京农职院高级农艺师、北京农技协农业康养专委会主任吴艳主持座谈会并汇报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以食用菊花为媒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情况。项目团队在水灾后第一时间结合灾后重建制定项目实施内容:为合作社购买食用菊花种苗、进行包装设计制作、组织食用菊花种植技术培训和代茶饮等产品研发,助力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
北京农职院园艺系刘旭富教授介绍了学院和科研处全力支持老师带领学生十年来扎根慧田合作社进行菊花育种、观赏菊花培育、延长菊花花期、菊花宴研发、为村民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科技支撑推进周庄科技小院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把食用菊花的种植和运营做精做到极致等工作的历程和发展思路,表态后期还将一如既往的陪伴慧田菊花不断成长进步。
北京农职院食品系汪长钢副教授介绍了慧田食用菊花代茶饮的研发过程,目前主要是两款产品,其中菊花决明代茶茶是依据本草纲木中的方子研制而成,搭配慧田白菊,具有养肝护肝美容养颜的功能;菊花陈皮桔梗野生甘草代茶饮,搭配慧田黄菊,具有止咳润肺的作用。下一步将围绕保持干菊花最高的营养价值、新产品的研发和食用菊花质量检测为合作社继续努力。
房山区农技协理事长朱启酒教授以慧田合作社和大峪沟村为例,介绍了房山区农技协每年都坚持的“三大工程”和“三大活动”共六大工作重点和打造房山区名优新特电商平台的筹备工作。其一,实施“1+1”融合共赢工程。即区农技协会员单位的1个农业企业或1个合作社或1个家庭农场对接本地1个乡村,将自身发展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科技赋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其二,实施专家“进企”、“进社”、“进场”,为会员单位把脉,找思路,出点子;其三,实施会员单位主要负责人能力提升工程;其四,举办农民丰收节活动;其五,举办“讲好科技小故事,赋能振兴大文章”活动;其六,实施京津冀高素质农民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发展活动。
北京农学院园艺系教授、北京农技协农业康养专委会副主任董清华提出北京未来的农业一定是三产融合和菊花为媒多平台的建设,带动乡村振兴,促进老百姓共同富裕。特别欣喜的看到慧田合作社的年青人走进乡村、深耕特色产业,看到了北京农业的希望。建议可以将菊花种植与食用百合种植相结合,挖掘菊花作为北京市花的文化价值,进一步开发出更多的菊花国礼系列产品。
来自台湾素玄科技的CMO郑吉崴提出要适应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视频和图片上下功夫,动员大家的力量推动线上宣传和销售,提高点赞率和传播率,把线下的流量转化为线上的会员流量形成一个闭环的复购率,利于后期做内容的增量,而不是每年都想办法在各大平台流量上去投入或是找自然流量。现在大家都是从公域流量转成自己的私域流量,建议慧田合作社从技术方面辅以新媒体和AI人工智能、包括数字人直播都可以为我们菊花宴等产品24小时直播带货。现在的消费者虽然能够多渠道卖菜,但是对科技小院出产的农产品品质的信赖还是有很大的空间,要加强视频内容、海报Slogan等投入增加产品复购率。
北京农技协副秘书长张文娜分享了“三个欣喜”感想。欣喜的看到当地的村民大姐分享手机里拍摄的食用菊花照片,分享照片中哪个品种是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杂交的品种等,说得特别专业,把村民求美、求发展的本能激发出来,看到了村民的参与度和村民的治理特别欣喜;欣喜的看到小菊花孕育这这么多的大产业,既可以像中国科协王主任指出做食用菊花掌上科普博物馆,也可以做代茶饮等大健康产业,还可以做美颜产业、农耕教育产业、文创产业、后备箱经济盆栽带走,小菊花衍生出N多产业,特别欣喜;欣喜的看到借助科技振兴乡村项目的撬动效应把中国科协、农技协、北京农职院、农学院、区科协等各行各业的专家聚集在一起,以菊为媒,把有情怀、想干事的人都聚集到一起,特别欣喜。代表北京农技协唐衡理事长表态将全力支持农业康养专委会发挥标杆作用,打造样板项目的尝试,鼓励各专委会合作,更好的搭建交流平台,在专委会和各位专家的加持下把食用菊花产业做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强,祝福慧田合作社十年磨一剑,砺得菊花香。
北京农职院经管系副主任杜一馨建议从三产融合角度发展菊花产业,加强品牌建设,做好品牌保护工作,完善线上产品营销渠道,建立网红打卡地等方面,逐步扩大房山区菊花的影响力。
北京农职院科研处副处长汤久杨提出食用菊要按品种用途进行分类,建立异地资源库,提升菊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化建设还有待加强,还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新品种研发、运营示范推广,建立掌上博物馆,把菊花文化、食疗等产品进行深入的梳理做深做细,希望慧田的食用菊立足房山、面向首都、服务全国。
北京农职院组织部部长高世吉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从学习的角度,合作社王总具有很强的务实精神,保障村民利益,带动一方农民致富,这种合作社运营模式具有可推广性,二是从教师培养的角度,教师在实践平台上不断成长,建议要不断提炼菊文化的核心内容,突出菊花宴的特色,要把优势做好。
北京市科协社团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纯鸣指出农业中关村发展要向高精尖特色发展,从北京科协角度与区科协合作,找出各区农业企业或合作社示范点,项目在以往建设的基础上,注入文化科普元素,实现资源互补,科文旅结合,注入文化和科普的内涵,做好信息传播和宣传工作。
房山区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新雨感谢各位专家牺牲休息时间到现场指导,多年来,专家们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菊花产业的发展,感谢各方到房山区进行灾后生产恢复的工作指导,希望在中国农技协,市、区农技协,北京农职院专家支持下,做好菊花的补种工作,进一步延伸菊花产业链,做好菊花掌上博物馆项目,提升科普宣传。房山区科协还将围绕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共享、新成果转化应用等进一步推动与10家单位签订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合作协议》落细落实,真正惠及区内更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最后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副主任、中国农技协秘书长王诚做总结讲话,他指出,这种现场指导座谈交流形式和效果非常好,这不仅是一项课题项目的工作,可以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形成现场教学的阵地,形成自己的品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产业和农民素质的提升等做出贡献。从康养产业角度,全球化视野,提升菊花种植产业的档次,实现资源共享。乡村振兴要靠科技,要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实现科技组织化、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开发第一家掌上食用菊花博物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共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持。
【媒体链接】
https://newapp2.farmer.com.cn/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43699&cId=0&fromFla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