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破解基层选人用人难的试水之举 ——北京市率先开设村务管理专业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探析

发布日期:2018-10-17    来源: 农民日报     点击:

为加强农村后备力量建设,近期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研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提出通过“四个一批”:考录一批、遴选一批、选派一批、培育一批,拓宽村级后备人才选拔渠道。经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今年依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选择门头沟、房山、延庆等3个区试点开办“村务管理专业”。4月份,北京市展开首届村务管理专业招生、自主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共有575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报考,最终只录取83名考生。目前,被录取的考生已经成为北京农职院的一名在校学员,开始了他们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日子。

与以往举办的各类农民培训班不同,“村务管理专业”是一个系统性、正规性的高等职业学历专业,同时与普通高职专业不同,它的目标就是培养村级后备人才,指向性十分明确。因此,北京市开设的“村务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引领性。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北京开设的“村务管理专业”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在全国当属首开先河。对一所院校来说,开设一门专业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严谨科学的论证。如此,“村务管理专业”高职学历教育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为解决何种问题?

北京市农委副巡视员于雷庆表示,长期以来,北京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夯实工作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工作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巩固,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但也应该看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村干部的结构和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于雷庆说,依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设“村务管理专业”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可以说,‘村务管理专业’的开办恰逢其时,十分必要,必将对我市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村务管理专业”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是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实施“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该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之举,是培养村级后备人才队伍的积极尝试,对于带动全市各级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破解农村基层选人用人难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示范性。

在深造中探寻乡村治理答案

47岁的陈丙华是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小河屯村的村支部副书记,今年4月份他报名参加了‘村务管理专业’招生考试。“虽然这三年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老百姓的收入提高遇到瓶颈,宅基地纠纷解决方案有待制定,村里产业发展升级困难,村域环境需要改造提升,高端民宿发展需要突破。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觉得继续深入学习非常必要。”谈起报考的初衷,他这样说。如今,他已是北京农职院2018级经管系村务管理专业延庆班的一名学员。

陈丙华高中毕业后在食品厂、酿造厂工作过,还当过司机,后来做过一段时间的小生意。2015年11月份,他回村参加支部换届选举,当选支部副书记。他告诉记者,当年面临往届班子留下的500多万元外债,村里党员又存在派别之争。“既要偿还外债,还必须要让全体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确实有压力。老百姓相信你,投了你的票,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对得住老百姓,对得起自己这颗心。”

这两年,小河屯村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可谓一年一个样。如今,村里有了集体收入来源,60岁的老人过年过节还有慰问金。但是在这过程中,一个当下农村普遍性的问题也发生在了小河屯村,那就是宅基地纠纷。

“问题日益严重,其他问题也在凸显出来,但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现在遇到了来北京农职院学习的大好机会,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陈丙华说,相信大家来此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拓宽视野,解决村里遇到的问题,不负村民对自己的期望。

培养模式“量体裁衣”

“村务管理专业”不同于普通高职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岗位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都有其特殊性。“为办好‘村务管理专业’,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对‘村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等进行了多次研讨。”北京农职院党委书记李云伏说,“村务管理专业”虽然也是全日制学历教育,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的教学经验,将采取双主体培养、模块化教学、多岗位锻炼的培养模式。

据介绍,所谓双主体培养,是指北京农职院与组织部门共同作为培养主体,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与实践,共同完成全链条人才培养。在具体实施中,建立“双班主任、双授课教师、双实践导师”管理机制,由组织部门和学校共同配备班主任,强化联合培养力度;在教学中既配备专家教授,也聘用基层干部,专家教授重点讲理论、讲知识,基层干部重点讲经验、讲方法;在学生实践培养过程中,既安排乡村干部“传帮带”,也安排学院教师具体指导,提升岗位实践能力。

与原有高职学生不同,“村务管理专业”的学员基本都是农村基层干部。因此,根据基层工作需要,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必修、选修和毕业环节三大部分。其中,专业必修分为政治与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村务管理能力提升、拓展与实践五个模块,开设课程紧扣北京农村变化和发展、符合学员实际需要,并强化党建理论,注重调查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总的来说,‘村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以实践工作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研讨互学、乡镇锻炼、拜师学艺等方式,进行党性理论、政策法规、基础知识、工作经验、领导艺术等多方面知识与方法的教育教学,通过3年全日制学习,使学生们能够基本履行农村公共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责。”李云伏表示。

据了解,为保障“村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市教委将加强协同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研究解决好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难题,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有力支持。

                               (记者  李庆国 芦晓春) 

原文链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8-10/17/nw.D110000nmrb_20181017_1-08.htm?div